出境海岛游、环球邮轮旅游您的无二之旅 - 高端定制旅游专家!今天是:
出国旅行网
旅游网站大全
当前位置: 出国游 > 环球游讯 > 爱旅行 >

乱象背后:商品化“当地人”与中国式反游客运动

时间:2018-01-22来源:http://www.aiquziyou.com 官网:https://www.jetgo.cn

雪乡又出乱子。那位强行兜售游乐套票的导游着实可恨,但她说的话却值得深思。游客是羊,当地人磨刀,旅游服务契约中最密切的双方,何以竟变成这样一种关系? 无论是正处于舆论风暴中的雪乡,还是曾经在风口浪尖上的云南,以及更多曾曝出乱象的旅游目的地,这些事件背后最让人忧虑的,是 一种

雪乡又出“乱子”。那位强行兜售游乐套票的导游着实可恨,但她说的话却值得深思。游客是“羊”,当地人“磨刀”,旅游服务契约中最密切的双方,何以竟变成这样一种关系?

无论是正处于舆论风暴中的雪乡,还是曾经在风口浪尖上的云南,以及更多曾曝出乱象的旅游目的地,这些事件背后最让人忧虑的,是一种过度商品化的关系模式激化了当地人与游客的矛盾,而这又往往伴随在旅游业所谓向体验式、深度游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与地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中。

antitourism180119

作为“商品”的当地人

出事之前,在雪乡的宣传词中总有这样的说法:去感受淳朴、浓郁、原汁原味的东北风情。

风情、风俗,这几乎是现在所有目的地的共同宣传策略。

构成风俗的是人。但吊诡的是,在这些目的地的宣传策略中,当地人几乎是“失语”的。

他们被政府和企业推上前台,不客气地讲,成为卖点和商品化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以旅游为载体发展地方经济已成为一种有效模式,而将当地人以民风民俗的名义纳入进来,对外是吸引游客的卖点,对内则是解决当地就业的一条捷径。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一举多得的解决方案广受欢迎。

对于企业,由当地人构成的民俗风情体验,成为产品升级的一种策略,呼应着旅游业从风景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的大趋势。OTA们也纷纷加入进来,推出各种与“当地”概念相关的产品,尤其是“当地向导”,为当地人从事旅游业打开了一条通道。

而对于当地人来说,以人力资源加入旅游业投入成本相对较少,似乎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能(保持原生态就很好)。这一切,对于没有更多知识技能和从业选择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他们经营客栈,到景区上班,当导游,卖旅游商品。而在游客眼中,他们自身也是作为商品或者风情存在的,甚至跟货架上的一幅刺绣、一盒当地烟是在一个展示频道上的。

如今,想想那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景区里唱歌跳舞的当地人,他们有多少是怀着欢迎远方客人的真心诚意在歌舞?曾经在开发之初或者未开发时,一些当地人的淳朴好客、甚至为打尖歇脚的过客免费提供食宿一度传为美谈。如今对于当地从业者来说,只是一份工作,于观赏者不过是一种消费罢了。这是商品化大潮的必然,但是不是说我们就毫无纠偏之道?

“羔羊”的诞生:关于商品化的思维错位

本来,当地人与游客之间形成一种商品化的关联,是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如果双方都能平等地看待这种关系,各取所需,倒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事实上,双方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却是极不均衡的。

对于游客,很少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消费”当地人。他们往往带着一种天真的想法,以为自己当真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不少还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去体验所谓民俗风情。他们对于自己与当地人的关系,首先是从“情谊”出发,而不是从经济关系出发的。

这与目的地及旅游组织者的宣传灌输分不开,在这些宣传里,当地人总是热情洋溢、亲切好客,脸上挂着淳朴的、毫无城府的笑容,让久居城市的游客们涌起浓浓的乡愁,以为找到了城市里丢失已久的人间真情。

而对于当地人来说,与游客的关系首先是从经济关系出发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生活来源。由于旅游的淡旺季差异明显,在旺季,他们必须想办法为漫长的淡季补缺。雪乡那位导游说的话虽然不中听,倒是吐出了当地人作为旅游接待者的普遍心声。

而且与游客不同,当地人对于自身作为“商品”的属性,是多多少少有所认识的。无论是通过官方的宣传,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他们明白自己是作为被观赏、被消费的对象,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欢迎游客,因为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会在潜意识里抵制游客,因为被作为客体异化,会造成天然的心理排斥。这种排斥感多少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亏了”,必须从外界(比如经济层面)获得补偿。加上不少当地人并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旅游服务培训,素质参差不齐,便产生了宰客、辱骂游客甚至暴力伤害事件。

这种对于双方关系理解上的错位,是当地人与游客产生矛盾的根源。游客惊讶于“淳朴”与“黑心”之间的巨大落差,当地人则觉得游客没有付出足够的经济成本而自己付出了辛苦劳动甚至赌上了全部的希望(“赌团”的微妙心理亦来源于此)。

警惕中国式“反游客运动”

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原住居民的生活模式带来巨大改变,这一点已形成共识。然而,对于这种改变,正面宣传远多于对其潜在风险的警醒。诚然,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率提高,这都是好事。但关于当地人应该以一种怎样的角色和模式参与其中,还有很多疑问有待解决。

2017年,欧洲多国掀起“反游客运动”,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旅游胜地的当地民众上街游行,抗议游客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抗议者们打出的口号包括“这不是旅游业,这是入侵”“旅游业扼杀居民生活”等。当地政府则试图采取向游客收税、限制游客进入部分区域等措施,寻求游客与当地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在中国,虽然还没有爆发过激烈的“反游客”行为,但当地人与游客之间相互猜忌、排斥、不信任的紧张情绪一直存在,而且越是在旅游发展充分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这种对抗情绪就越浓。

而且,“反游客”不一定非要上街游行,像宰客、天价餐饮、强迫购物、辱骂伤害等行为,其实都是“反游客”的表现。

对于违法违规经营者,必须严惩。但同时更要警惕的,是当地人与游客之间对抗情绪的酝酿积累。

在目的地旅游开发中,当地人需要从“失语”的状态中走出来,他们需要更多的选择,获得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接受更充分的教育培训,最终,能够在保持正常生活状态和较好经济水平的前提下,平心静气、真心诚意地向游客展示对方所渴望看到的民俗风情。其间,游客的自省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应同向而行。

新时代的闸门已经打来,不及早进场又会在下一个十年痛惜曾经失去的好机会、缅怀淫浸其间又浑然不觉的好时光。对应到旅游业,从宏观语境到微观实操,发展优质旅游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种优质感体现在全方位,并不仅仅就是高端化,更多地是在破除粗鄙化、空心化、唯经济利益化、单一模板机械化等等。只有这样,旅游目的地才能长治久安,当地人与游客才能在不可避免的商品化大潮中达成某种“和解”,甚而“互相欣赏”,最终互为相看两不厌的风景。

百度一下:乱象背后:商品化“当地人”与中国式反游客运动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360搜索:乱象背后:商品化“当地人”与中国式反游客运动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Google Search:乱象背后:商品化“当地人”与中国式反游客运动 Find more information!


欢迎国内外景点、酒店、旅行社合作,免费入驻出国游!E-mail:iyatrip#163.com (请将#号替换为@)


相关文章
------分隔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