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学旅行市场“粗放掘金”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弊病和挑战,但这也恰恰能让人看到更多变革的可能性。 ![]() 每到夏日暑期,研学旅游便会被置顶为旅游市场的热门话题,在相关研学政策,以及家长和学校的合力推进下,大有一年火过一年的趋势。前些天听闻媒体报道:哈佛,中国孩子摩肩接踵;剑桥,中国孩子成群结队;牛津,中国孩子鱼贯而入;悉尼大剧院,满眼望去台阶上几乎也都是中国孩子……这些画面竟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火热的中国研学旅游市场背后,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由于家长不甘让孩子落后的心理作祟。中国青年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4.9%的受访家长都曾为孩子购买过假期研学旅游产品。当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生暑期活动中刮起一股潮流,有着“起跑线焦虑“的中国家长便很难避免盲从,人云亦云的研学游趋势下,客观审视研学旅行尤为重要。 审视的重要之处,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径和方式,它要求人们学会冷静地提问:“什么样的研学旅游才值得一游?”也只有深层地思考研学旅游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好的去认知、启迪和教益。 研学旅行发展中的价值偏差 我国研学旅游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追溯研学旅行史,春秋时期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文化之旅,礼乐之行”;唐玄奘为取佛经一路西行、郦道元博览全书游历各地著《水经注》、李时珍行万里路尝百草作《本草纲目》、徐霞客探华夏江河山川之雄奇,寻地理人文之瑰丽,撰成古今中外第一游记《徐霞客游记》,究其根本多为自主性探究热情下成就了举世闻名的研究成果。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研学旅行开始沿着专业化的道路演变,渐渐衍生出一个相对更狭义的研究范畴,即教育部门、学校组织者和旅行企业三方合作推进的中小学生创新型教育途经,教育部门清晰地定义出现代研学旅行的涉猎内容、实践意义及发展方向,并不断推进研学旅行和教学大纲的有机融合,研学开始着力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宿迁市下了一场大暴雨,宿迁市宿豫实验高级中学针对“城市内涝”现象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研学旅行。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研学内容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主题内容和周密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中师生一起实地考察周边情况、收集国内外城市内涝的相关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研学活动不花分文,却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脱离课本,去现实世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谓研学旅行的“一股清流”,堪称研学界的“打样”范本。 自2016年到如今,国家相应政策持续发力,研学旅游迅猛发展,然而当研学旅游逐渐变得规模化、商业化。巨大的潜在市场四面匿伏着“粗放掘金”的“猛兽”,粗放的“掘金手段”造就了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研学旅游价格的高涨与低落的研学价值将这一蓝海市场推向了一个吊诡的窘境。 研学旅行“粗放掘金”的弊病 审视研学旅游的窘境,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多对矛盾体,商业系统目光所及皆为利。教育系统一门心思在弊害,校长对安全的重视与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造成了尖锐的摩擦,而良莠不齐的研学产品辜负家长信任的同时,磨损掉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研学旅游在“粗放掘金”的过程中渐渐透露出多种无法忽略的弊病并亟待解决。 其一是“旅而不学,学而不旅”。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和旅从来都需要兼顾,可现实是出国研学十几天花好几万的例子数不胜数,几天横跨多个城市的“假大空”游学应证着南方日报所言:“爹妈钱包‘出血’孩子游而不学?”加之学校敷衍地规划游览路线,并没有形成专项丰富的课程体系,使得研学旅行内容流于形式,若再没有善于研学的专业导师创设研学情景,“旅而不学“的情况便难以避免。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也存在另一个极端——“学而不旅”,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情节严重,视教育意义为研学旅行的核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壳”,学生忙于应付纷繁复杂的各科难题,哪能还有心顾及研学旅行的风景和体验? 其二是“脱离自然趣味性“。世界本是一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无限空间,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在此回响,其本身就是教育价值不可估量的一个时空课堂,运用好自然资源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学而不旅”的枯燥无味,反观现如今,研学旅行在千篇一律的既定路线中,学生流连于毫无创新的旅行产品旁,陷入“走不出去,走不进去”的怪圈里。 与其说他们是走马观花的浮躁,不如说是笼中之鸟的颓圮,不能观祖国之壮美,察地壳之纹理,听历史之深沉,享生活之美好……且不说是自然资源的浪费,长期对世界、社会以及生活毫无亲密接触和心灵感悟,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身心解放,又怎能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三是“失真性体验”。凡事皆有度,若一味地偏向趣味性、体验度,就会扭曲事实,带给学生“失真性体验”。譬如一些旅游景点打着让学生体验红军艰苦生活的旗帜,让学生体验着舒适度极高的现代化设施,此时若有导游为了娱乐大众,不惜讨巧曲解景区背景和历史故事,搭配各种不接地气且奇葩的娱乐项目散布奇谈怪论,那就当真是误人子弟了。虽说关注学生兴趣是研学旅游发展的一个探索方向,但杜撰历史、歪曲景区背景将严重扭曲学生的知识体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研学旅行精耕细作的策略 目前来看,中国研学旅行市场“粗放掘金”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弊病和挑战,但这也恰恰能让人看到更多变革的可能性,若能协同行业一起发力,揭开表层弊病找到深层次的根源性机制问题,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三化”,就能加速研学旅行精工细作时期的到来。 首先是法律明确化,在完善的教育法支持下,加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明确正确导向,促进法律对研学旅行内容、学校资质、教师团队、旅行企业资质、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定具体审核要求,这不仅能让研学旅行的质量升级,而且能促使研学旅行机构、学校、教师、学生等相关角色更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是研学课程专业化,研学课程这一中小学生特色必修课若能建立体系,实现专业化,前面讲到的很多研学旅行弊病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要建立一套完成的课程体系,就需要根据不同资质、不同区域学校以及学生不同年龄层的求知需求因地制宜地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培育专业型研学课程导师,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体验丰富、学研兼备的研学旅行基地,并建立起校长、旅行机构、老师、学生等多方反馈机制,才能在平衡供求关系、保证课程合理性的同时,避免研学旅行流于形式,出现“旅而不学、学而不旅”、“失真体验”等乱象。 最后是研学教育先进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相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因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就中国而言,研学旅行恰如一个变革教育的支点,让“应试教育”这座阻挡教育创新的大山有了被撬动的可能。 就学生而言,学生成长的每一年都弥足珍贵,没有哪一年可以白白浪费。研学教育的每一步发展必须紧跟着中国发展的变迁,当今时代若还在兴叹美国先进的教育观,不如抛却“望子成龙”的功利念头,由内而外更新教育观念,让孩子在亲近自然,放任天性中找到值得追求一生的兴趣。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王真真,原标题:《暑期爆点:未经审视的研学旅行不值得一游 | 典型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