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门票”到底该不该收,有关部门也该思考一下了
5月1日,杭州西湖景区里的游客熙熙攘攘。图片来源:新华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有关部门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对此,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 事实上,我国景区门票价格,一直饱受消费者诟病。以2018年3月的数据为例,全国233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在百元以上的占58%,200元以上的占10%。然而,如果你以为仅花门票钱就能逛完景区,那就错了。 除了不菲的大门门票价格外,很多国有景区还会征收隐形门票,比如交通费和小景点费用。以交通费为例,很多景区或将收费大门设置得与实际景点间隔过远,或本身景区覆盖区域就较为广阔,游客不得不乘坐景区内交通设施,如大巴车、电瓶车、摆渡船等。这些费用并不涵盖在门票价格之内,也游离于相关部门监管之外,游客不得不买,并且还不是小数字,数十元一位的电瓶车钱,恐怕比出租车都贵,形同“隐形门票”。很多“隐形门票”不仅缺乏价格公示,给游客以“现场加价”之感,而且其流向也不透明。 更为关键的是,享受门票减免政策的人员例如军人、消防救援人员、老年人、学生等群体,一般不能在交通费用上享受同样的减免,最终使得门票减免政策打了折扣。有的景区将部分精华景点单独圈出,另行售票,很多小景点的门票价格,甚至以各种原因不执行对特殊群体的减免。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游客为景区大门所付出的百元大钞,其实只是个开始。 国有景区降价,千万不能只在大门票上降了“毛毛雨”,“隐形门票”却岿然不动,甚至出现“隐形门票”上涨趋势,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情况。并且,这些“隐形门票”到底该不该收,有关部门也该思考一下了。 |